7月10日至11日,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在北京举行,约140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位中外嘉宾齐聚一堂,围绕“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这一主题展开深入对话。这是202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以来,国际社会在文明交流对话领域举行的一次重要盛会。习近平主席向会议致贺信。习近平强调,“中国愿同各国一道,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这为新形势下做好文明对话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将与世界携手同行,做文明多样性的捍卫者、文明共通性的维护者、文明发展性的践行者、文明包容性的促进者,为增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不同文明和合共生贡献智慧和力量。
做文明多样性的捍卫者。把握文明的多样性,和而不同、美美与共。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文明虽有差异,但不是“唯我独尊”,而是多样共存。不同文明承载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都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明标准,一种文明不应该用自己的尺度来衡量他者,任何试图用强制性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无异于削足适履,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捍卫这一理念,从主办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到举办世界文明论坛,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文明交流到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年活动,积极搭建文明对话平台。中国愿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深入了解不同文明的独特价值,通过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绚烂多彩,为世界各国尊重和维护文明多样性树立良好典范。
做文明共通性的维护者。把握文明的共通性,同心同德、大道同行。尽管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对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追求是一致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凝聚了人类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的最大公约数。强调文明共通性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超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发展水平差异,为各国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在差异中凝聚共识提供重要指引。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国际社会实现最广泛的团结提供可信的价值纽带,有助于消除国际交往中的文化壁垒,打破阻碍人文交流的精神隔阂。中国在推动全人类共同价值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已多次写入联合国决议和多边文件,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三大全球倡议为建设美好世界描绘蓝图、指明路径,在气候变化、减贫、卫生健康等领域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将继续与各国携手努力,在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指引下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为世界各国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树立典范。
做文明发展性的践行者。把握文明的发展性,知所从来、明所将往。文明从来不是静止的,而是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任何文明都要与时偕行,不断吸纳时代精华。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益于古巴比伦、古埃及等文明的启迪。公元8世纪开始的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融合了古代波斯、希腊、罗马和印度的文化积淀,为西欧文艺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极大促进了东西方文化交流,成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借鉴。新时代的文明交流互鉴,既要发挥本国珍贵的历史资源,又要积极吸纳他国优秀文化;既要对自身传统文化加以继承,又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避免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遗失,又要运用现代的高科技创新手段来激发活力,增添文明发展的动力之源。中国在文明传承创新方面树立了典范,中华文明在同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声穿越时空在“一带一路”的大道上回响,到巴黎歌剧院的穹顶下流淌出京剧的婉转唱腔,再到非洲青年用流利的中文娓娓道来中国故事,展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互学互鉴的无限可能。中国与多国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合作,从中沙联合考古到中埃联合考古都取得丰硕成果,与各国携手挖掘不同历史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愿与各国一道,共同促进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交流合作,传承守护人类文明成果,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做文明包容性的促进者。把握文明的包容性,对话合作、相知相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作为文明包容与对话合作的生动实践,人文交流是人与人之间情感沟通的桥梁,是国与国之间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与政治安全合作、经济贸易合作相比,人文交流更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先导性和持久性特征。面对国际社会各种“文明冲突”“文明优越”等不和谐论调,不仅中国自身需要加强人文交流,世界各国也需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要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并重的方式,广泛进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增进理解信任,消弭隔阂冲突,促进民心相通、人文相亲。中国积极打造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平台,成功举办良渚论坛、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世界汉学家大会、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成立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中国古典文明研究院,开展“儒伊文明对话”合作,开通中老铁路“跨国春运”文化主题活动和中国—中亚国际人文旅游专列,不断扩大免签“朋友圈”。中国将继续深化与各国人文交流合作,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构建更加完善的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推动多元文明共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作出重要贡献。
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全球文明倡议正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从倡议转化为行动。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文明的力量来凝聚共识、化解分歧、促进合作。全球文明对话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对文明交流互鉴的普遍诉求,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以及不同社会增进了解、建立互信、构筑友谊、加强合作的应有之义。世界因有不同的文明而丰富多彩,同样因有不同的文明而容易产生隔阂。我们既要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多彩之美,又要对其他文明持开放包容态度。只有开展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才能消除因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才能避免落入“文明冲突”的陷阱,才能共同为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始终秉持开放包容的胸襟,与各国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对话,让文明的灯塔照亮人类前行的正道,以文明之力推动世界和平发展,以文明之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深刻指出:“应对共同挑战、迈向美好未来,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让我们共同努力,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携手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分别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