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3日晚6点半,信院LIFE交流会在逸夫科技楼二楼多功能厅举行。该交流会由信院团委学生会举办,光科学与工程系资深教授王松有老师,中文系古典诗词人气教师侯体健老师,信院科创经验丰富的卢元达学长,信院12级电工班长、团委学生会组织部部长孙瑞同学出席主讲。到场师生交流热烈,气氛极为融洽,听众获益良多。
针对目前在大一新生中普遍存在的学习与学生活动存在巨大矛盾的问题,孙瑞同学以自身的经验给出了一条合理的建议。孙瑞同学说,大学生活中的忙碌并非只是暂时现象,事实上,大学生活的充实需要我们大量努力与精力的投入。我们对大学的适应,应该是学会将学习生活中的压力转化为自己的动力:例如自己并不擅长科目的讨论课,却能够从其他的同学的独特见解中获得与自己产生共鸣的地方,进而推动自己的虚心探求与认真钻研。而大学生活,在孙瑞同学看来也绝不仅是单纯地对绩点的追求;正如多位教授屡次提及,大学中培养的是探索的能力,与人相处的技能。因此,孙瑞激励同学们勇敢地打破自己的旧有思想,努力地在生活与活动中融入到更多的同学中去。在孙瑞眼里这绝非浪费时间,而是对学习的极其重要的调剂。关键是要养成快速集中自己注意力的习惯,利用好零碎时间,才能工作学习两不误。
曾经闻名校园的5203科创大神,卢元达学长则为我们分享了大学中他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作为科创竞赛的保送生,卢元达学长有幸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继续自己的科创之路,5203获得广泛关注的那段时间,卢学长借此良机,广泛与同道们交流,既扩大了自己的视野,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科创思路。作为深通科创之道的前辈学长,卢元达随意地向在场同学提出现场器材的作用的问题便难倒在场所有听众。卢学长由此引出了他的经验教训。一,时刻保持自己的观察能力:关注着随时可能发生的自己无法解释的现象,保持着一颗好奇心;二,学会问问题:向教授请教,并不是单纯的就自己无法解释的问题向教授不停发问,而是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与教授的平等交流,双方都能过表达出自己完整的思想,这样才是正确的科创之道。但针对学生们提出的科创参与问题,学长提出了严肃的告诫:未打好良好的基础就急于科创是不明智的。同学们应在专业知识与实验室实践经历皆完善的基础上再追求更高的发展。
信院LIFE,人文的修养似乎与之毫无关系,工科的生活似乎保持其单调与平淡,那么人文素质的提升是否真的毫无作用?侯体健教授对此持反对意见。作为中文系的教师,侯体健老师以开学之初他对自己学院的激励告诉我们,身为大学生的我们,在大学中,最重要的,是三件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爱。学会学习,即学会更加高级的学习方法,老师们与学长们在平时已经常提及。学会生活,则是在生活的磨砺下,学会与人的相处之道,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学会正确的面对挫折,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但人文思想的最精华之处,是要学会去爱,不是情侣之间,亲友之间局限的爱,而是对身边的人保持发自内心的关怀,以悲悯之心去面对世界。这是不应被抛弃的,无论学文学理。对在场的同学提出如何保持人文素养的问题,侯体健老师指出,所谓阅读,绝不应以数量来计,也绝不应仅仅停留于笔头的记录,关键在于把人文情怀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品质,矢志不渝的把自己的本心贯彻下去。
王松有老师则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回忆了他当年的求学历程。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调,阐述了他对大学生活的理解。在王教授看来,大学学习,忌浮躁,忌冒进,忌一心多用。许多同学在学生活动中消磨了过多时间,导致了学习成绩处于低谷,这令王教授十分痛心。他告诫同学们要常考虑:自己是否能适应大学生活?是否值得为社团放弃学习时间?他指出,专业并不非常重要,要有的是顽强的毅力,刻苦的将自己的专业学好,乐观地去面对困难,良好地处理问题,不可自暴自弃,不可在困难前低头。他鼓励我们设立新的目标,更加努力的在人生路上走下去。
整个座谈会,同学们与教授、学长们热烈交流,分享了生活中的困难,也分享了极具借鉴意义的经验。信院LIFE鼓励着同学们向着更加充实的未来前进,这也正是我们当初举办信息节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