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德人是如何读书的”——志德书院举办读书小组年度分享活动

作者:柏天宇摄影: 视频: 来源:党委学工部发布时间:2013-12-27

12月12日,志徳书院2013年度读书小组展示交流活动于逸夫科技楼举行。2012年度优秀读书小组组长、2013年度读书小组成员及这两个年度的指导老师齐聚一堂,对2013年读书小组的成果进行汇报和分享,交流读书心得,学习方法,感受思维的碰撞。

志德书院组织的“经典读书计划”旨在帮助同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掌握读书的方法。针对同学们面对浩如烟海的书籍产生的“读什么”和“怎么读”的困惑,书院先邀请指导老师挑选出心目中的经典,再由同学们从中选择自己喜爱的书目,组成5-15人不等的读书小组,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共同阅读经典。读书小组促进了朋辈间的交流和学习。

几年来,书院的读书小组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饮,报名踊跃。2012-13学年第二学期的16个读书小组在长达一学年的时间中,组织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展开了热烈充分的讨论,甚至也有小组展开实践活动切身体会经典的现实价值。通过阅读、讨论和实践,这些读书小组生产出不少优秀的读书笔记和报告。作为一种肯定和鼓励,志德书院组织评审老师遴选出了XX个优秀个人奖、优秀读书奖和优秀小组风采奖。

在总结和借鉴过去的经验后,书院也对读书小组做出了一些改善:更加注重信息收集、发布环节的优化,注重小组组长的培训和活动过程的记录。这些改变取得了良好的进步,同时也可能为将来的读书小组活动提供了参考。改变也获得了同学们的响应,本学期共有172人经过选拔组成23个读书小组开展活动。志德书院导师办公室代林利老师希望未来读书小组能够成为一个具有历史传统的书院品牌活动。同时她也呼吁,自本科生院成立后,读书小组已全面向一到四年级同学开放,只要有志读书都可报名参加。

在展示交流会上,2012-13学年年度优秀读书小组先后分享了成果和经验。《红与黑》读书小组的组长王丹妮在交流会上展示了自己读书小组的两大特色:个人演讲、文字游戏。在每一次讨论读后感的过程中,大家会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一个简短的个人演讲,在演讲中同学们不断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观点,思维和思维相互碰撞往往可以产生令人受益匪浅的火花。而文字游戏则类似于头脑风暴,指导老师会要求同学们围绕指定的字阐述关于它的任何联想,并由联想生发出更深入的讨论。鼓励同学们发散思维,锻炼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后,《菊与刀》读书小组也介绍了特别的经验。这个仅仅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但是每次讨论前,指导老师却会要求同学进行大量的准备,往往由一本《菊与刀》牵连出更多其他经典著作,从不同的视角切入进行广泛地讨论。这为小组讨论打下了基础,讨论中小组成员能够从文化融合、学科碎片化与精细化多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为了探究当前日本国民性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小组还对日本在华留学生进行了采访和问卷调查。

2013年度新组建的读书小组也当仁不让,总结并介绍了这半年来的活动经验。《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读书小组注重跨专业交流,这是一个由21位分别来自志德书院6个专业的同学组成的庞大的小组,得以让小组从不同专业的不同视角解读同一个历史现象:社会学的同学注重历史发展中群体的机制,政治学的同学关注政治架构,数学学院的同学关注数据,新闻学院的同学关注文化的传播。《战争的原因》读书小组更注重实践,在了解书本的基本知识框架后,小组成员不仅就如“中日会因钓鱼岛开战吗”等热点话题进行分析,还组织参观了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亲身感受理论与现实的碰撞。《金字塔原理》读书小组则更注重个体感悟,成员追求理论的使用,通过组内反复演讲,体会思维和逻辑的力量。“无论是实践还是思维都不仅限于要读的书本,从书本出发,结合理论和实际,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才是最重要的。”

《红与黑》读书小组指导老师陈伟丰老师也在会上了自己的读书体会,“读书的感受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他介绍,自己第一次读《红与黑》的时候是在20岁,完全不能体会书中人物的感受,可现在再读却多了一份沧桑之感。陈伟丰老师在小组中多扮演倾听者的角色,和同学们一起站在读者的角度上畅所欲言,他鼓励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同时又围绕宗教、伦理、妇女地位等问题展开了讨论。“读书就像一场旅行,”陈伟丰老师说,“你们要经常读书,寻求内心的平静和思考。”

《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读书小组的指导老师吴澄秋在自己20多岁的时候曾上过陈伟丰老师的法语课,恰好是其阅读《红与黑》的年纪,而如今陈伟丰老师满头银丝,吴澄秋老师又回校任教并且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这样的巧合或者说轮回不禁增添了在场的师生眼中“阅读经典”的厚重感。吴澄秋老师是经济学出身工于数学逻辑,海外留学攻读国际政治富国际视野,他认为自己最欠缺的恰恰就是历史。“所以我才挑选了这本书和同学们一起阅读,也算是教学相长。”

看着同学们分享读书的经验,在活动的最后,志德书院导师何力老师同同学们谈起自己在大学时代的读书经历,对同学们提出了希望。他年轻是时书籍稀缺,想要阅读大量的典籍是很困难。而当前处于科技时代下的我们,虽然掌握数据的途径多元了,但却不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纸质书籍,还容易局限于碎片化阅读。许多同学也往往仅限于教材,没有大量阅读经典书籍的习惯。针对这个现象,何力老师表示,同学一方面要跟进信息化时代,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广泛涉猎不同专业的信息。另一方面希望同学坚持阅读经典,同时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去理解。同时何力老师还强调了学术传承的重要性,“大学是专攻学术之地,对于注释的态度体现自己的严谨度和专业度,同时它也是扩充整个知识框架的重要方式。”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