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理解“我和非我?”
2014年3月一个周三的下午,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第五教学楼305教室,参与“免疫学和社会学的对话”新生研讨课的师生, 就“我和非我”的议题,开始了一场跨学科的讨论。
陈力老师首先介绍说:虽然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群体和全体, 但是,群体和全体都是由个体组成的。一个没有自我的个体,是不成熟的;由没有自我的个体组成的群体和社会,也很难和谐。因此我认为对“我和非我”这个议题展开讨论, 很有必要。
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对“我和非我”纷纷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人引用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说法,认为“我”可以是思维的过程; 有人以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为依据,认为可以用一个人的需求去界定个体;还有人从宗教的角度提出了“神可以有自我,人也可以吗?”的疑问。此外,同学们还提到了”叶动是心动还是风动?”,以及惠能和神秀说禅和太极图等经典, 希望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和理解“我和非我”。
其实免疫学就是一门关于识别“我和非我”的学问!首先,我就是我的基因,近年来蓬勃兴起的单细胞免疫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就是如何维持细胞中基因的稳定性;其次,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保护,监测和自稳的共性,就是鉴别和清理非我;移植手术中常用的的MHC分型,要解决的也是“我和非我”的问题。在肯定了各种东西方的不同见解后,陈力老师从免疫学的角度,向同学们介绍了免疫系统是如何界定“我和非我”的。
复旦大学书院新生研修课是复旦大学今年实施的本科生教学改革试点,希望通过小班制互动和开放模式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课程由五大书院的资深教授设计和提议,经院系和学校审核通过后,面向全体新生开放选课。首批推出了包括“免疫学和社会学的对话”在内的30门课程,授课教师中包括闻玉梅院士,金亚秋院士和孙鑫院士等知名学者。“社会学和免疫学的对话”课的任课老师陈力教授是复旦大学生84届毕业生,先后在Onyx Pharmaceuticals,UC Berkeley,UCLA,以及GC Corporation等国际知名企业和一流学府中供职和任教,其间参与了全球第一个抗肿瘤靶向药物索拉菲尼的早期研发,领导了系列口腔微创产品的研发和全球上市销售。2010年底回国后主要从事转化医学的研究,研究重点是持续性感染的机制和解决方案以及第二代生物样本库的设计和建设。在谈到课程的设计时,陈力老师说,我认为无论是社会还是复旦,对复旦人的要求,应该是一个有独立的学习能力,独立的判断能力,以及独立的创新能力的人。其实,我们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静思”基本上也是这个要求。作为复旦的老校友,我很愿意为新的一代做一点事,为我们的学生设计和展示这样一个舞台,去演绎独立思考的过程,方法和魅力。这是一个尝试,希望大家批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