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晚,化学系“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推选人黎占亭受邀于化学西楼一楼多功能厅举办专题报告。教师走廊中临时搬来的座椅,彰显同学热情之余,更烘托出热烈的气氛。据统计,包括教职员工、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内,超过百人出席本次专题报告。
报告中,黎占亭教授简要介绍了有机超分子化学的研究的背景及意义,进一步回顾了这十年间其课题组在通过氢键构筑芳香类螺旋结构分子方面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及所构筑分子在分子识别、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半小时内,伴随黎老师的精彩讲述,十年科研路工作概览、探索经历,深入浅出地展现在听者眼前。
随后,黎占亭老师将话题从学术成果转移到了教书育人的经验中。在他看来,不少同学“合成、合成、再合成”的工作习惯并不可取,作为研究生,必须能抓住科研的要点。作为导师,除了在学术上指导学生外外,还必须因材施教,综合考察学生的天分、性格、经济条件,以及学业同生活之间的平衡。最终将学生培养成潜心于科研,立足于社会的栋梁之才。
讲座最后,黎占亭老师扼要的提出了他心中好导师和好学生的标准。作为一名优秀的导师,应具备扎实的学术功底,严格的责任意识,积极的科研态度,合适的教导方法,开朗平和的性格。对于学生,用关怀和亲和的态度,因材施教,辅导其完成学业之外,培养起学习和科研的能力。并谦逊的表示,距离心目中理想的导师,自己还有一定的差距。
对于好学生的标准,黎老师认为应当:工作刻苦,追求上进,具备责任感;善于学习,讲求效率,把握科研要点;心情乐观,心理健康,不自私,不偏执,具备团队精神;除此之外,天赋是画龙点睛之笔,然而离开了勤奋,再好的天资也只能被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