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院率先在华东地区完成左心耳封堵术

作者:潘文志摄影: 视频: 来源:中山医院发布时间:2014-04-28

近日,我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周达新教授的团队率先在华东地区完成左心耳封堵术,并在第12届中国介入心脏病学大会(CIT)上进行实况手术转播。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房颤患者容易并发血栓,导致脑中风(也称卒中),该项新技术是通过微创方法闭合房颤患者血栓发生的根源部位——左心耳,“消灭房颤患者血栓的根据地”,从而预防中风的发生,降低患者中风的风险。

临床研究显示,房颤患者中,90%以上血栓的形成与左心耳有关。近年来,针对左心耳的经导管封堵或外科手术治疗作为预防房颤患者卒中和血栓栓塞的手段受到人们关注,其中,“经导管封堵左心耳”因为伤口小、不需开胸及体外循环被认为更具前景,其手术过程类似于支架手术,医生在患者股静脉穿刺建立通道,然后沿着股静脉将压缩的封堵器送至左心耳处,打开封堵器,闭合左心耳。

我院使用的是目前全球研究最为深入,也是唯一具有长期临床试验数据和随访数据的左心耳封堵系统。相关试验的长期数据显示,相较于华法林,该封堵系统能更有效预防脑中风,减少病死率及致残率,减少出血的发生,对于已经发生过脑中风的患者(二级预防)效果更为显著。

目前,“经导管封堵左心耳”的主要适应证为出血风险高、不能耐受或者不愿进行华法林抗凝的患者。随着技术的改进和经验的积累,其适应证可能会进一步拓宽。我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院士表示,“左心耳封堵术是目前全球预防房颤患者卒中的治疗新趋势,该技术有望成为房颤患者预防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手段,造福房颤的患者。”

左心耳是从左心房伸出的耳状小囊,是左心房的一部分,也是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下的产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左心房变成了左心耳,而原始左右肺静脉成为左心房的主要组成部位。在正常人的窦性心律下,左心耳因具有正常收缩能力而很少形成血栓。房颤时,左心耳明显增大,且失去有效的规律收缩,导致血液在左心耳淤积,极易形成血栓。

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普通人群中房颤发病率为0.5%~1.3%,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升高,80 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病率达10%以上。据估计,我国目前已有房颤患者约1000 万人。房颤最主要的危害是导致心脏内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后可导致脑中风、脏器栓塞及外周血管栓塞等并发症。脑中风是房颤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并发症,房颤患者中风危险是普通人群的6倍以上,临床上1/5的脑中风是由房颤造成的。房颤导致脑中风的风险随年龄增加而增加,50~59岁的房颤患者出现脑中风风险为1.5%/年,而80~89 岁的房颤患者脑中风风险达23.5%/年。房颤患者中风的临床特点是起病急骤(数十分钟内可导致明显症状)且病情严重(致死致残率达50%以上)。总之,房颤导致的脑中风具有“高龄”、“高发病率”、“高复发率”、及“高死残率”等4个特点,预防房颤性脑中风一直是临床上重要的课题。

目前,房颤性脑中风的预防主要是依靠口服华法林,规范化的华法林抗凝治疗可使房颤患者脑中风风险降低2/3,而口服阿司匹林已被认为效果不佳。但长期口服华法林存在诸多问题:华法林在预防血栓的同时其抗凝血作用可造成出血并发症;华法林药物作用受到许多食物、药物的影响,服用华法林需要频繁地到医院化验监测凝血功能以防药物过量。这些都给患者带来了不便,特别是对年龄大的患者,其本身出血风险就高,且往往不能做到定期到医院化验,而老年患者的华法林治疗耐受性、依从性本身就很低。然而,这些患者恰是脑中风高危的人群。如今,左心耳封堵术为这些患者给予了新的希望。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