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风钟文”系列讲座之转型中的新世纪语言学圆满举办

作者:聂廷瑶摄影: 视频: 来源:中文系发布时间:2014-05-05

2014年4月29日晚18点30分,由复旦大学中文系团学联主办的“‘惠风钟文’系列讲座——转型中的新世纪语言学”大型学术讲座在3108圆满举办。

复旦大学中文系“惠风钟文”系列讲座本学期延续以往的风格与特点,继续举办高质量的中文学术讲座。本次“转型中的新世纪语言学”讲座主讲人是潘悟云教授。潘教授是当今著名的语言学家与汉语音韵学专家,在上古汉语历史音、中古汉语历史音韵、汉语方言学、汉语史与东亚语言历史比较、方言学与历史层次分析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国际领先的研究成果。这一次他带领我们走进语言学的世界,去了解大数据时代下的语言学。

讲座伊始,潘教授为我们讲述了他与复旦的渊源以及学习研究语言学的初衷。三十五年前,潘教授作为研究生在复旦学习,他选择研究语言学是因语言学当时还并不成熟,正在向成熟期转型,在潘老师看来,转型期中往往多出大家和巨人,于是以此自励。潘教授谦虚地表示自己还未达到“巨人”的水平,并殷切期望将来复旦的学子中能有人取得更为突出的成就。

关于“转型中的新世纪语言学”这一宏大命题,潘教授首先从什么是科学开始讲起。科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实证和逻辑,如文学就不是科学而接近艺术。科学分为两种:经验科学与形式科学,语言学就是一门可以证实证伪的、需要验证的经验科学。

语言学可分两类:共时与历时。共时的可以凭借直接记录来研究,而历时的只能由现代采用量化形式往前逆推。

讲到新世纪的语言学,潘教授提出了两个特点:实验、大数据。语言大数据的特点是结构化。潘教授举了两个例子进行比较:维克托的大数据是非结构数据,更多更乱且不一定有因果关系;而语言的大数据则与之不同,它意味着更加有序、有更多的因果关系。

对大数据语言研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有诸多不同,潘教授总结了三个大数据研究的特点:1)海量的数据;2)不计较个别的错误;3)因果关系不一定必须呈现。潘教授举例讲解了具体不同,如三国时东吴地区很多字的发音分不清,正是因为许多方言是在当地“百越”学习官话的过程中产生的变异,到如今,中国最复杂的方言区都在东吴区域内——通过对几千个数据采集点得出的大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演变脉络,而若通过传统方法进行研究,恐怕视角会被局限,甚至误入歧途。

而后潘教授还讲解了人群的分化与语言的分化,以及人类身上的两种历时携带:基因与语言。

最后他为我们介绍了很多语言学的新“硬件”,如唇位传感器和舌位影像观测等,并通过视频教学让我们直观感受了新技术对语言学带来的冲击与革命。

潘悟云教授的讲授向同学们打开了通往语言学领域的大门,使同学们了解到何为新世纪语境下的语言学以及语言学在未来的发展态势。同时,潘教授生动形象的讲解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一代语言学大家对自身研究领域的热爱和激情,以及他对立志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后来者们的无限期待。

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惠风钟文’系列讲座——转型中的新世纪语言学”圆满落下帷幕。讲座后,潘教授与慕名而来的学者和学生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对讲座相关事务负责同学的工作表达了高度赞赏。

惠智沐山河,风月取贤灵。钟情百家诗,文会天下英。中文系“惠风钟文”系列讲座将继续为复旦的中文爱好者们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