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发现磁共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新方法

作者:张鹤 何媛摄影: 视频: 来源:附属妇产科医院发布时间:2014-05-06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张国福主任医师、张鹤博士所领衔的研究小组首次发明了一种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磁共振(下简称MRI)显像剂,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MRI成像,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在育龄妇女中的发病率达60%,患者常因不同原因的疼痛就诊,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尤其深部子宫内膜异位灶,因病灶种植于腹腔、盆腔深部间隙,早期诊断尤为困难,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身心痛苦。传统的影像学方法如超声及MRI,很难做到正确诊断,尤其对于位置深在、小范围病灶更容易遗漏,从而导致患者疗效不佳。如何做到早期、准确的术前诊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的难题。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放射科张国福、张鹤所主持的研究小组同东华大学生物所合作,首次尝试利用平均直径约10 nM的磁性纳米铁颗粒作为MRI-T2阴性造影剂,对子宫内膜异位灶进行显像。前期动物实验表明,在一定梯度的磁场中,利用纳米铁本身的磁敏感特性,能够清晰显示大鼠体内的子宫内膜异位灶。体外实验也表明,纳米铁本身具有很好的胶体稳定性,水溶性和组织相容性高、生物学毒性低,能够用于生物学成像。研究组首先在大鼠体内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灶模型,通过大鼠尾静脉注入纳米铁造影剂,藏匿于膀胱、子宫后部等的异位内膜病灶较清晰的“冒”了出来,成像效果显著增强,尤其在注入造影剂2小时后,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的囊壁T2值显著降低,放射学专家能够清晰和明确辨别内异症病灶的形状和大小。传统的用于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灶的造影剂为钆剂,其缺点在于钆为重金属,不能够在人体内代谢,且有一定的生物学毒性。利用纳米铁作为显像剂的最大优势在于,铁分子为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可在人体内代谢和吸收,体外实验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同时,利用T2效果进行成像,对注入造影剂后时间窗的掌握更自由,有助于更好地对深部内膜异位组织进行评估。该纳米颗粒有望作为一种全新的MRI阴性造影剂材料,显示了很好的应用前景。

本研究开创了磁共振成像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全新视角,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和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结果近期已直接在线发表于国外学术期刊(PLoS ONE)。课题组专家表示,未来将把研究视角转向外磁场环境中纳米铁本身的生物学特性研究,探索兼具诊断和治疗效果的多功能纳米铁探针,为更好地诊断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灶提供思路和方法。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