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至21日是第二十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18日下午在中山大讲堂,一群肝癌肝移植术后十多年的“肝友”来到新病友中间,和他们分享如何战胜癌症、术后康复、高质量生活的经验。这也是中山“绿叶”志愿者“肝友会”分队成立后的第一次志愿服务。会长老徐刚刚庆祝完自己的13岁“生日”。13年前,不幸患上晚期肝癌的老徐痛苦地挣扎在死亡线上,肝移植成为活下去的最后一线希望。正是13年前的4月17日,我院樊嘉院长带领肝外科团队经过12个半小时的努力为他成功施行了肝移植手术。老徐迎来了新生,重新踏上了绚丽多彩的人生之路。如今,这位“肝友”中的老大定期组织“肝友们”开展联谊活动,近期更是在“肝友会”中招募志愿者深入病房,以自身经历和抗癌感悟对病友们进行心理抚慰和康复交流。
在中山医院,癌症长期生存的病人不在少数,在为本届宣传周活动拉开序幕的第五届中国肿瘤介入与微创治疗大会上,与肿瘤和谐共处,“带瘤生存”成为手术无法切除肿瘤患者的治癌方法。会上,来自国内外介入放射学、影像诊断学、肿瘤学、外科学等各个学科的120多位著名专家教授,展示了多个学科对肿瘤微创治疗的新概念、新思维、新技术,包括肝癌的综合介入诊疗,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外科手术、消融治疗、放射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
国家卫生计生委领导各个学科制定了多个肿瘤的综合诊疗规范,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和微创治疗理念已深入人心。据樊嘉院长介绍,目前我院已建立了肝癌、结直肠癌、胃癌、胰腺癌、后腹膜肿瘤等多种常见肿瘤的多学科协作诊疗。通过多学科协同诊疗能够合理规范肿瘤的综合治疗,改变单科治疗的局限性,针对患者选择科学、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降低诊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真正实现“以病人为中心”,并让患者真正享受到“一站式”便捷、高效、先进的诊疗服务,同时提高肿瘤治愈率,延长患者生存期。
近年来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的姑息性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本次大会上,肝癌综合介入诊疗成为研讨的焦点。在我院牵头的我国九五攻关计划关于肝癌治疗的研究中,肝肿瘤无法切除的患者,通过880例病人的微创介入治疗,超过五分之一的肝癌患者带瘤可以高质量存活5年以上。我院介入治疗科主任王建华教授指出,相当多的中晚期肝癌患者经过合理的治疗后,瘤体局部缩小或稳定,肝癌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带瘤生存”后,生活质量较高。
相对于肿瘤已经生成后的被动治疗,肿瘤的预防和早期发现同样重要。研究确认,原发性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密切相关,50%-80%以上的肝癌因持续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致,大约25%是由于持续的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绝大多数肝癌患者多经历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过程。在16日中午的“肝炎与肝癌”健康讲座中,我院肝肿瘤内科副主任王艳红介绍,目前临床上能遇到的早期肝癌,大多是通过集体体检或因患其他疾病到医院作相关检查时被发现的;也有一小部分早期肝癌是因为了解自己属于肝癌高危人群,主动定期做检查而查出的。她提醒患者,特别是有肝炎、酒精性肝硬化、重度脂肪肝等慢性肝脏疾病者要定期随访,以便及早发现。
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由中国抗癌协会1995年倡导发起,已被国家卫计委纳入每年的正式卫生宣传日活动。我院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抗癌防癌科普知识,在提高大众的防癌意识、增加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了广大市民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