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院学工沙龙探讨如何深化本科生导师制

作者:黄一倩摄影: 视频: 来源:管理学院发布时间:2014-05-22

5月8日中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学工组在李达三楼107室举办第三期学工沙龙,探讨如何加强本科生导师制工作。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赵伟韬出席沙龙,学工组组长朱峰老师主持,学院全体本科生辅导员参加讨论。

会上,赵伟韬老师指出,管理学院自推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坚持贯彻落实学院“笃学立业、厚德惠人”的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在本科生培养中的主导作用,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注重提倡个性化教育,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但也陆续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师生联系不够紧密,导师激励机制不够健全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我们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有针对性、具有实效的措施,切实加强师生联系,健全导师激励机制,进一步巩固导师制工作成效,深化和完善我院本科生导师制工作。

针对赵老师提出的问题,与会辅导员结合工作实际和经验体会,提出了建议。

建立师生联络簿,加强师生沟通。加强师生沟通是导师制发挥其有效性的关键。有的辅导员提出,可以设计编写导师制师生联络簿,要求每个学生每学期至少与导师联络3次,联络簿上要记录每次与导师沟通的谈话内容和感想,同时要有导师签名,以此起到督促学生主动与导师联系,加强师生沟通。

评选“我心目中的好导师”,发挥引领作用。有的辅导员提出,在每学年末,在学生中间开展“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对于那些得到学生认可、工作成绩突出的导师,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此激励优秀导师,发挥引领作用。

召开经验分享会,宣传先进典型。有的辅导员提出,可以定期将一些优秀导师在带学生过程中好的做法,收集编撰成册,收录进《导师制优秀案例集》,在导师中间传阅。同时,也可以定期召开经验分享会,让优秀导师分享带学生的故事和经验。

赵老师在总结会议时指出,导师制是管理学院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个性化教育和制度化保障是解决当前本科生导师制存在问题的关键,只有将这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发挥导师制的最大潜能。在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培养的同时,给予导师足够的空间和自由度,同时建立相关配套制度和科学的激励机制,对导师的工作给予保障,对导师取得的成绩进行奖励。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推荐视频

图说复旦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