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0日星期二下午,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2014校庆报告会暨复旦公共经济与政策论坛第58期在经济学院成功召开。本次论坛是由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公共经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教授、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汪立鑫老师和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副教授、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杜莉老师等公共经济领域专家依次发表主题演讲。整场论坛由复旦大学公共经济学系系主任张中祥教授担任主持,公共经济学系孙琳、何立新、徐晔、王弟海、余显财等老师参加了论坛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汪立鑫教授首先做了题为《食品新技术推广中可能存在的市场失灵》的报告。当今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新技术食品的推广也越来越受到政策层和普通民众的关注。汪老师认为,自从现代科技开始运用与食品加工,新技术食品——即在生产过程中使用了某项新技术的食品便曾出不穷,而相比较传统食品,这些新技术食品存在信息暴露的“延滞性”、负效用“不可逆性”、正负效用的“非对称性”以及效用信息的“客观隐藏性”。基于这四大特殊性质,汪教授对于食品新技术推广展开了比较分析,研究了在完全市场自由推广和政府审批干预推广两种模式的优劣。通过对新技术食品四大特殊性质的详细探讨,在对两种方案分别建模的基础上,汪教授指出,正是由于这些特殊性质的存在,新技术食品在推广中可能使得市场自我纠正机制和跨期角度评价机制的失灵,并且这种失灵还有可能反复出现。而出于巨大的经济利益,大型厂商和集团还有可能对食品安全机构施加压力。因此,汪教授认为,政府规制在新技术食品推广中必不可少,他建议,国家应当立法规范新技术食品的市场推广程序,建立完全独立的食品安全机构,完善食品安全事件之后的纠错机制和惩罚机制等,从规制的角度建立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接下来,杜莉副教授做了题为《基于广义熵的个人所得税再分配效应研究》的报告。在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个人所得税分配效应不显著的背景下,学界和官方都认为2011年个税免征额的提高进一步降低了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但公众却仍然呼吁进一步提高免征额。针对这一矛盾,在研究前人文献的基础上,杜莉老师使用包含更为丰富的不平等信息的广义熵的方法,对个人所得税的再分配效应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在这篇文章中,杜莉老师还特别考虑了“灰色收入”的影响。方法上的差异导致了研究结论的差别:在考虑了灰色收入之后,多种衡量收入再分配效应的指标均有所改善,而广义熵的指标则表明,2011年个人所得税改革实际上改善了居民收入的再分配效应,并且这种改善主要发生在顶端层面。
最后,张中祥教授对此论坛进行了简单的总结并对两位报告的老师再次表示感谢。整个论坛开展过程中,同学和老师很受话题的吸引,积极互动讨论并交换意见。下午三点半,本次论坛圆满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