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教学, 不仅仅要服务学生,更 要服务社会。 美国哈佛大学第 29 任校长 劳伦斯·巴科在其就职仪式上提到了大学 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追求卓越、给 予机会 ”(Truth, Excellence, Opportunity), 这不仅仅是对大学教学体系的要求,也是 对每门大学课程的要求。
一门课程对学生的影响可以很大。 通过课程教学, 我们向学生传播追求真 理的人生理念, 鼓励学生追求卓越, 激 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并且期待能够影响 他们一生; 而通过启发式的实验教学, 我们能不断给予学生自主科研的机会。
其实, 如今在高校倡导、 推进的课 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 也需要每门课程 的任课教师勇于承担, 有为国育人、 为 民族打造明天的历史使命感; 明确自己 课程的教学目标,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 从每一门课 程开始, 都做到知行合一。
根据这一教学目标, 我们设计了 Bios 课程, 积极引进启发式的教学设计, 在教 学中给予学生独立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机会, 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主 动性。
在复旦, Bios 由 6 个课程模块组成, 供选课学生在 5 周时间内参加自己选择的 2 个模块的教学, 每个模块为 15 天, 均 含有 20-25 个实验安排。
生物学的理论来自生物学的实践研 究, 实践是理论的源头。 我们的课程在 大一升大二的暑假就开始培养学生的科 研能力, 使学生尽早养成科研习惯, 吸 引本科生尽早投身科学研究。
大一本科生刚刚从中学 应 试 教 育 的学习 模式切换至大学自我管理的学 习模式, 同时经过大一一年的学习, 学 生获得了生物学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实 验技能, 对于科学研究踌躇满志却又无 从下手。
Bios 课程通过创造各种条件, 为学 生提出可解决的科学问题。 在此过程 中, 教师带着学生解决相关问题, 并在 这一过程中传授基本的科研技能, 为学
生自主科研提供范本。
让学生亲手实现一个科研梦 , 是 帮助他们成长为科学研究者的重要一 步。 我们发现, 参与课程的学生不仅 熟练掌握了课程传授的实验技能 , 而 从负责随后学期理论教学和传统实验 教学的多位教师的反馈看, 相比其他 学生, 这些学生有更积极的课堂表现, 更乐于提出问题、 探索新知。
纵向比较也发现, 参加过 Bios 的 学生其后积极申报复旦大学本科生学 术研究资助计划, 开始自己的科研之 旅; 过去三年, 每年本科生的自主科 研项目开题数在 30 项以上, 其中 90% 是由往届 Bios 课程学生主持申报的。
在 Bios 授课过程中, 教师率先垂 范, 引导学生提出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科 学问题; 当学生在实验探索的过程中遇 到问题的时候, 教师仅提供建议, 更多 地给予学生自我探索的机会, 使学生最 大限度地亲历自主科研的过程, 从而达 到 “授之以渔” 的目的。 针对课程中的 难点, 教师直接给出示范, 而且教师会 参与批阅学生提交的实验设计方案和实 验报告, 以一线科研人员的身份对学生 的设计思路、 实验操作和科学写作等给 出全方位的指导和建议。
在 Bios 集中开课期间, 许多白天下 课后的傍晚, 授课教师以及受邀的其他 专业科研人员会和学生座谈, 聊各自的 科研方向、 学术进展、 科学生涯等等, 给学生更加丰富、 具体的科研工作者的 人生画面。 这类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听到 教师对各种学生感兴趣的问题的独到见 解, 而且来自不同领域、 有着不同研究 兴趣的教师的分享, 让学生能从多个角 度来选择方向、 吸取经验。
Bios 课程后, 结课的学生们都会继续 主动申请和来学校作报告的资深学者进行 “炉边夜话”。 一封封邮件从学生的邮箱发 往知名教授的邮箱, 先是文字的沟通, 后 是现场当面的讨论; 不仅是科学问题的探 讨和交流, 更有关科学人生的选择和经验。 2015 年以来, 学生们累计进行了超 过 40 场的 “炉边夜话”, 其中诺奖得主 5 人、 英美院士 16 人。
通过整理近些年学院参与学生科创 和学科竞赛的记录, 我们发现: 经历了 Bios 的学生, 是近几年相关活动的主要 参与者; 而 2018 届毕业后继续从事科研 的学生大多经历了 2015 年的 Bios。 强调 能力培养 (而不是知识点传授) 的 Bios 课程, 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自主性, 鼓励 他们尽早开展自主科研, 营造了学生间 积极开展科学交流的氛围, 从而显著影 响了学生的人生规划。
2015 年参加 Bios 课程的有 40 人, 其中 13 人在 2018 年毕业时获得教育部 “生物学拔尖人才” 的称号。 这些学生在 毕业时, 将他们在课程中的体会、 毕业 时回看课程的感受整理成了文集 《那年 夏天》。 从学生的文字中可以看到, 一门 课, 开在大一大二的暑假, 用一个月的 时间, 显著影响了学生本科后三年的在 校活动及学生未来的人生规划。 如今的 他们, 带着从容与自信, 走在科学研究 的漫漫长路; 带着热情和信念去 “登高 山、 临深溪”, 追寻自己的梦想。
(作者分别为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 员和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