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上海城市品格是如何形成的

作者:熊月之摄影: 视频: 来源:《文汇报》2019年5月17日发布时间:2019-05-20

从城市的集聚功能看近代上海发展的“创新基因”

众所周知,上海在 1843 年开埠以 前人口才 20 来万, 有一种说法才 12 万,到 1949 年已经达到 546 万,那么 多人口主要是外来移民, 非上海籍占 了 85%。 城市史研究的结果说明,城 市人口大规模的集聚一定会带来两个 极为明显的效果:一个是创新力增强; 一个是人均资源消耗率降低, 即人均 碳排放降低。 这当中的道理很容易理 解,因为城市道路、交通、住房、绿地由 于规模效应人均占有率一定是远远低 于乡村和小城镇。

就创新能力增强而言, 其学理也 比较容易说清:城市人口规模越大,人 们互动交流的机会就越多, 创造与创 新的能力也越强, 人口集聚必然带来 行业竞争, 行业竞争必然会导致分工 细化,分工细化必然会刺激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必然推动技术进步, 技术进 步的结果势必增强城市对于人口的吸 引力,从而推动城市跃上新一轮集聚、 竞争、分工、创新、进步的循环。

近代上海在创新方面可以举出很 多生动的例子。 比如商务印书馆之所 以长期执中国出版界的牛耳, 就是因 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出版内容,印刷 设备持续翻新,管理制度不断革新。企 业繁荣发达的关键也在于创新, 荣德 生先生曾经将企业发达的秘诀归结于设备力求更新, 一些从事生产替代进 口产品的民族企业持续不断从国外引 进先进设备、 先进技术以改进落后生 产。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海关曾经对上 海 270 家经营较好的工厂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工厂都拥 有从国外进口的先进机器。 上海有名 的 “棉纺大王” 穆藕初从美国留学回 来,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首 屈一指的棉纺业巨头, 关键就是在于 他看重机器和管理的创新, 极大提高 了生产效率。 作为近代中国最成功的 银行家之一, 陈光甫的成功之道也在 于创新。他在 1915 年创办上海商业储 蓄银行, 一开始只有区区七八万元的 资本,7 个员工,但特别注意吸收不为 其他大银行所重视的小额存款,1935 年发展到 40 多家分支行, 资本达到 500 万。

创新的结 果 必 然 是 优 胜 劣 汰 。 1912 年到 1927 年上海新开的企业至 少有 1194 家, 但是到了 1927 年年底 实际上还在开工的只有 795 家, 仅仅 占 15 年 当 中 新 开 工 工 厂 数 量 的 66.6%。 换句话说,新开业的工厂至少 有三分之一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停工歇 业了。优胜劣汰,从被淘汰企业角度来讲是非常残酷的, 但是从整个城市创 新能力提升角度来看又实属必然。

近代上海在文艺方面包括绘画、 戏曲、音乐等等,饮食方面,服饰方面 都是如此, 诸如任伯年这些画家之所 以能够获得成功, 海派京剧之所以风 靡全国,越剧之所以在上海唱红,上海 电影之所以能够展映整个中国等等, 固然少不了市场定位准确、品质优越、 服务周到等因素,关键还在于创新。

上海为文化交融文明互鉴提供了先驱性的经验

人口集聚有利于人才成长。 近代 上海, 很多外来移民一开始都是很普 通的民众、很普通的学者,后来在城市 当中锻炼成长,有的成为杰出人才。我 曾经研究过 106 个从普通学徒成长起 来的各类著名人物的历史。像陈云,如 果不是到上海, 他的人生轨迹就会是 另外一个样子; 像王开照相馆的王炽 开等等,原来都是学徒,后来成为了上海的成功人士。

城市的集聚功能还体现为人才集 聚。 除了普通人在城市里成长为杰出 人才,还有一种情况是,人才受到上海 城市的吸引而来, 于是有了更好的发 展舞台、更高的起点,来到上海后有了 更优秀的发展,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 如果我们注意研究上海人才史的话, 比如鲁迅、巴金,他们来上海以前事业 上已经开始成功了, 到上海后就更为 成功。 这是上海城市的吸引力将他们 拉来了,他们来了以后,又增强了城市 对于高端人才的吸引力。

第三是文化集聚。 不同地方的文 化,不同民族的文化在上海集聚,刺激 了文化之间的交流、理解和借鉴。近代 上海租界虽然其中 98%的居民是中 国人,但是无论市政规划、城市风貌、 市政管理, 还是管理背后的市政理念 都是从欧美搬来的,与上海大异其趣。 相当一部分西方人把上海视为自己的 家园,他们将欧美的国际文明、制度文 明、精神文明搬到上海。租界里体现各 种西方科学技术的机器设备, 包括宽 阔马路、明亮的橱窗等等,都是西方科 学技术的载体; 租界里各种各样的制 度,比如纳税人会议制、司法制度、选举制度、招商管理制度等等,都是从西 方搬来的。 西方人种种的行为方式都 成了体现西方人精神风貌的一种表 现。 租界变成东方文化世界中的一块 西方文化“飞地”。 通过租界展示出来 的西方文化、租界和华界明显的差距, 极大地刺激着上海人, 推动着上海人 学习西方的步伐,像煤气、电灯、自来 水的使用,篮球、足球、赛马等运动的 开展,都是西方人开展在前面,中国人 仿照在后面。

近代上海有一点点像 “小联合 国”,世界上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人 在这里生活工作,不少人以此为家,他 们自称是上海人, 自觉或者不自觉地 将世界各地的文化, 各种文明带到这 里, 使得不同文化和文明在这里得以 自然地相遇交会,互相借鉴。

比如,人们很早发现上海有那么 多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除了中国本 土的道教, 早已中国化了的佛教,其 他的像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伊斯 兰教、 犹太教等等上海人都很熟悉, 在上海无一不有,但是上海没有发生 过什么激烈的教案,没有什么骇人听 闻的宗教冲突。 这个问题晚清时期西 方人就很奇怪, 说中国内地天津、河 北、山西都有那么多教案,上海为什 么没有? 不光没有教案,而且从 20 世 纪初开始,有一批又一批中外有识人 士在上海讨论不同宗教、 不同文明、 不同文化之间如何互相取长补短,和 谐相处,这个讨论持续了至少 15 年, 来自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的很多著 名学者都参加到这个讨论当中,当然 也有数量可观的中国学者参与其中。 我们今天回过来看,他们的讨论比美 国学者提出的文化冲突问题要早了 将近一个世纪。 今天, 不同文明之间如何避免文 化冲突这一问题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 引起全世界的关注。 上海为解决这类 问题提供了先驱性的地方性经验,这 一点也是上海对人类文明发展作出的 重要贡献。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

文化校历

新闻分类

新闻排行

周排行 月排行

  • 联系我们
    fudan_news@163.com
    021-65642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