狭长的甘肃省东西蜿蜒1600多公里,像一块瑰丽的宝玉,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内蒙古高原上。这是国家重要的西部生态安全屏障、能源基地和“一带一路”的战略通道,也是“草原好曼巴”王万青校友毕生奋斗的热土。
7月28日至30日,校党委书记裘新一行赴甘肃省考察调研,谱写复旦与甘肃校地合作新篇章。
29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复旦大学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在兰州举行。签署协议前,甘肃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会见裘新一行。
任振鹤对裘新一行表示欢迎,感谢复旦大学长期以来给予甘肃发展的大力支持。他说,甘肃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甘肃篇章”的殷殷嘱托,抢抓多重重大国家战略叠加的发展机遇,加快推进“七地一屏一通道”重点任务,高质量发展的势头好、劲头足、优势显、潜力大。复旦大学与甘肃拥有着良好的合作基础,希望进一步加强省校、校校交流,拓宽合作领域、丰富合作内涵、提升合作层次,携手开创协作发展新局面。
裘新表示,复旦大学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致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重要贺信精神,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结合甘肃的社会事业发展和产业改造升级所需,发挥学校在科技、人才、智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围绕教育对口支援、文化创新、材料能源、生物医疗和公共卫生等重点领域,开展高位谋划、实现双向赋能、推动深度融合,进一步全面推进校地战略合作,更好助力甘肃高质量发展。
甘肃省副省长王旭与复旦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许征代表双方签署协议。甘肃省政府秘书长张伟文主持签约仪式。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拓展高等教育合作关系、人才培养与交流、干部互动与培训、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文化领域深度合作、医教研立体化合作,以及战略决策咨询等多方面开展全方位省校合作,探索高等院校与省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新型合作模式。
在陇期间,裘新一行先后前往张掖市及兰州市,考察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调研河西学院并考察复旦大学对口支援河西学院主题展、贾植芳藏书陈列馆(复旦学者文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校园景观,召开复旦大学对口支援河西学院工作座谈会,与在陇校友代表座谈等。
许征,上海医学院副院长吴凡及相关部处院系负责人、专家学者参加调研。
本次调研走访行程的重要一站——河西学院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市,是兰州至乌鲁木齐近2000公里区间内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高校。
2012年,复旦大学与甘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开始对口支援河西学院。
牵手十余年来,从信息办主任宓詠挂职期间快速提升河西学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到双方联合设立“贾植芳讲堂”助力河西学院成为伫立河西走廊的文化高地,复旦大学1000余名专家学者到河西学院开展对口支援工作,河西学院1000余名干部教师和学生到复旦大学学习锻炼,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大密度、高水平”的合作基础和对口支援工作新格局,有效推动了河西学院的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来一次就多一分热爱,河西学院成了他心中的“精神故乡”
2013年的暑假,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唐亚林第一次踏上前往河西学院的路。
那时,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组织了七八位人文社会科学国家重大项目首席专家,赴河西学院参加首届复旦-河西人文与科学高端学术论坛。这既是他个人开始对口交流工作的起点,也是复旦大学人文社科教师对口支援河西学院的开端。
在实际参与此项工作前,唐亚林其实并不完全清楚此番东西部高校的对口交流究竟能产生多大价值。可十几年过去,当看到河西学院的学科水平显著提升,看到成千上万的毕业生扎根西部、服务新疆,看到两校师生在往来中结下深厚情谊,他也渐渐读懂了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那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家国情怀的共鸣。
唐亚林在张掖
第一次张掖之行给唐亚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时,上海到张掖没有直达飞机,他们大清早从浦东机场起飞,经西安中转,落地时已近下午四点。
走出机场,张掖的阳光带着西北特有的热烈,车窗外的景象让他至今难忘:光秃秃的灰蒙蒙山峰、远处连绵的雪山,与公路两侧狭长绿洲里茂盛的庄稼相映成趣,而河西学院的校园里,更是树木成荫、鲜花盛开,“完全颠覆了我们对大西北的想象”。
12年来,复旦与河西学院的主要领导换了一任又一任,可对口交流的接力棒从未落地,唐亚林也成了同事口中 “阵阵不脱穆桂英” 的坚守者。连续十年赴河西参与对口交流活动,让他成为了前往河西学院次数最多的复旦人。
支撑他走下去的,是河西学院那股 “急国家之所急” 的劲儿。
河西学院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扼西北边疆战略要冲,十几年前就提出“立足河西,服务甘肃,借东之势,向西发展”的战略,前校长刘仁义倡导的 “接力援疆” 理念更让他动容。如今,河西学院“借东之势,向西发展”产出了“双千双万”的斐然成果——河西学院师生赴复旦学习提升人数超过1000人,复旦大学师生赴河西学院对口交流超过1000人;河西学院赴新疆实习和就业人数双过万。在他看来,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所西部高校把办学与国家需求紧紧绑在一起的责任担当。
2017 年第五次去河西学院讲学时,他填了一阕《沁园春·河西学院》,词中“借东来之力,向西送智,教育接力,万世流芳” 的句子,正是这份心境的写照。
每次去河西学院,唐亚林的行程都很紧凑,也不乏挑战。
在河西学院开设《中国政治与行政》这门暑假小学期课时,由于在几天内要讲完这门对于选修课程学生来说属于全新内容的课程,他以往轻车熟路的教学方式在河西学院就不适用了,需要有重大的调整。因此,他对课程大纲进行了重新设计,尽量从案例出发,将关于中国政治与行政知识体系的传授融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案例之中。“克服困难的方式,在于及时了解师生的反映,加强彼此间的互动。”唐亚林说。
在岁月的积淀下,河西学院成了他心中的“精神故乡”。这个词在他心里有三层意思:是与老朋友见面时的热络,是在祖国边疆暂时放下都市喧嚣的自在,更是看到河西学院践行 “接力援疆” 时感受到的家国情怀。“来过一次就永远记住,来一次就多一分热爱。” 在唐亚林看来,这里的每一次行走,都是对灵魂的洗礼。
唐亚林(左四)参加第十一届复旦-河西人文与科学高端学术论坛
如今,复旦-河西人文与科学高端学术论坛举办了十一届,而他参加了十届,已是“十全十美”。可他说,以后每次来,都要当 “零的开始”,像第一次那样带着新鲜与热忱。正如他所说的:“真诚的对口交流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这份真诚将始终伴随着他未来继续投入每一次河西学院之行中。
结缘12年,见证护理学科的发展
“这些年来,我见证了他们护理学科的发展和师资队伍的成长,真的很为他们高兴。”回顾与河西学院护理学院对口交流的岁月,复旦大学护理学院院长胡雁由衷感慨道。
胡雁与同事们在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作为老朋友,复旦大学护理学院(下文简称“复旦护院”)与河西学院护理学院(下文简称“河西学院护院”)结缘于12年前。彼时,河西学院护理专业由原张掖医专护理专科为起点,在专业建设、师资力量、课程建设等方面均相对薄弱。
为支持河西学院护理专业尽快提升至本科教育水平,2015年起,复旦护院连续派四位老师前往河西学院,承担起“内科护理学”“健康评估”“护理学基础”“妇产科护理学”四门护理学核心课程的教学工作,一对一进行课程建设指导,河西学院也先后选派20余名护理学专业老师前往上海学习,由复旦护院的骨干教师亲自带教。
“在河西学院护理学院36位老师中,三分之二的师资都曾经在复旦大学护理学院进修访学至少一个学期。”胡雁介绍道。
经过5年努力,2020年,河西学院护理学专业被确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同年河西学院护理学院成立,成为河西学院20个二级学院中最年轻的学院。
今年7月,胡雁带队赴河西学院研讨对口支援学科建设
其后,聚焦河西学院护院学科建设及高层次人才培养,双方对口交流进入新阶段。近年来,复旦先后选派10余名教师在河西学院护院举办两期高端护理学术论坛,有7位河西学院护院和附属医院的骨干师资在复旦大学护院就读博士和硕士。
复旦大学护理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河西学院护理学院专职教师蒋海英就是其中一位。
入学后,导师胡雁结合她的基本情况及前期研究基础,有针对性地推荐各类学习资料,并根据她的专业背景设计个性化培养方案,让她将复旦的学术资源与河西的实际需求相结合。
“胡老师常说做学问要严谨、要真、要实,这种态度深深影响了我,让我在科研和教学中都更加注重细节,在学生的论文指导中也更加有耐心。”蒋海英至今记得,每次收到她的论文草稿后,即使是深夜,胡雁也会逐字逐句修改批注,甚至亲自示范图表优化和逻辑表达。
为了回校后能切实带领河西同仁们持续致力于老年护理研究,在胡雁的支持下,蒋海英全程参与了iSupport国际合作项目,通过与澳大利亚、港台、内陆各老年专家的对接和汇报,她收获颇丰。目前,她已将iSupport项目应用于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未来她还会继续推进该项目在社区、养老机构内的应用,更好地服务河西老年人群。
胡雁(中)与蒋海英(右)合影
“复旦为我点亮了探索学术星空的灯,导师教会我制作灯芯的方法。如今,我愿将这盏灯带回河西、带回护院,照亮更多求知者的夜路。”蒋海英说。
2024年,一个让胡雁颇有成就感的消息传来,河西学院护理学专业成功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从启动申报开始,复旦对申报方案撰写、学科建设计划制定等方面不遗余力给予了大力支持,而多年来双方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以及科学研究上的实质性合作更成为申报材料中的重要支撑“砝码”。
今年,河西学院护院第一批硕士生即将入学。以蒋海英的临床中期考核为契机,胡雁第一时间带领学院核心教师赴河西学院开展“护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评价机制建设与教学研讨”活动,为河西学院护院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及考核机制建设提供了全面的专业指导。
硕士点的获批只是一个阶段性里程碑。“我们会继续从师资队伍、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挂职交流、联合培养等方面深化交流与合作,全力支持河西学院护理学专业获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助力河西学院早日建成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河西大学!”面对未来,胡雁饱含信心。
联合培养,“造血”比“输血”更重要
两千年前,茫茫戈壁的风呼啸而过,见证了前人探索的脚步。如今,一群身着白衣的复旦人已经踏上这片厚重的土地,于光影间描摹生命的脉络。
曹孟鸿与来自河西学院的学生
自2019年以来,附属浦东医院深度参与复旦大学与河西学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联合培养项目。身为放射科副主任,曹孟鸿主动请缨担任对口教学合作负责人,践行复旦对西部院校“造血式帮扶”的使命担当。
在他看来,用X光、CT、磁共振等“超级相机”拍出人体内部结构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如同医院的“摄影大师”,需要学生持续更新知识储备以适应临床需求。
面对教学形式单一、书本内容滞后于技术迭代等挑战,曹孟鸿率领科室团队设计“虚拟仿真训练+阶梯式实操”课程,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技能的快速提升,并推行“一对一导师制”“导师-学生每周谈心制”,以缓解学生异地实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疏离,致力于打破地域教育资源壁垒、实现教学与临床需求的“零时差”同步,为当地输送“用得上、留得住”的技术骨干。
在2019年来到复旦迈入联合培养阶段的祁亮眼中,曹孟鸿是“学习的偶像”。课堂上,他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有着独到的见解,能够举一反三,开拓书本之外的广阔天地;课堂外,为人豪爽的他乐于分享过来人的经验,被学生视作知心好友。
“复旦方案”播撒下的种子生根发芽,最终在实践的沃土上结出沉甸甸的硕果。2024年,河西学院在第十一届“泰山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大学生(本科)实践技能大赛中斩获团体二等奖及个人多个奖项,令曹孟鸿深感自豪。这一历史佳绩尽显新时代医学生的风采,彰显出两校在医学教育领域的不懈追求。
“造血”比“输血”更重要,“匠心”需“仁心”作支撑,这是河西学院的人才培养带给曹孟鸿的深切体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想要教给学生的不仅是技术,更在于思维方式方法。而技术易教,医德难育,他多次带领学生投身志愿活动,引导他们通过服务患者体悟“影像的温度”。
在曹孟鸿的回忆里,首届联培生初来复旦时不敢碰设备,甚至因地区性语言而怯于开口说话。光阴荏苒,这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现在已经能够熟练操作各种精密仪器,并主动与患者沟通,同级生之间还经常展开切磋交流。
在他看来,教育帮扶的本质是点燃希望的火种,这种从“跟跑”到“并跑”的转变,正是复旦大学与河西学院对口教学合作最珍贵的收获。
担任首席专家,推动河西走廊的文旅高质量发展
如果用一个词来表达自己对复旦、河西两校对口交流工作的感受,沈涵会选择“信任”。在与河西学院师生的交流中,她总是被他们的热情、质朴与努力打动,也为双方建立的深厚合作情谊而深深动容。
“大家共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战略,一起向同一个目标奋斗,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在她看来,这种珍贵的人际信任不仅感染着每位奋斗于对口交流一线的教师们,也是保障合作机制顺畅运行的重要基石。
沈涵在河西学院作讲座
沈涵与河西学院的缘分,起源于一次“河西大讲堂”学术交流活动。自那以后,她就开始了与河西学院长期、稳定的合作,每年她会赴河西学院参与学术活动,还会接收来自河西学院的博士生和访问学者,形成了非常紧密的链接。
支撑沈涵多年来坚持这项工作的最大动力,在于她对这份工作价值的深刻认同。
她第二次前往河西学院时,恰逢其 80 周年校庆,通过校庆活动,她了解到了河西学院的人文历史。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这所学校为新疆及西部地区培养了大量人才,为西部的人才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
更让她记忆犹新的是对在该校服务数十年的老教师的表彰环节,那些扎根西北、奉献毕生的老教师们用行动诠释了教育者的坚守,这份精神深深触动了她。此后,沈涵更坚定了投身两校对口交流工作的决心。在她看来,两校的对口交流对河西学院、乃至于河西地区人才培养工作的长远发展意义非凡,也让她从中获得了莫大的成就感。
2024年,复旦和河西学院签约共建“中国式现代化行动研究实验基地——河西走廊文旅发展研究”(下称“基地”),通过进行产学研联动,实际推动河西走廊的文旅高质量发展,沈涵成为基地首席专家。
沈涵在第十届旅游行为学术研讨会暨第一届河西走廊文旅高质量发展论坛上
成立以来,基地的工作已卓有成效,河西学院成功申报MTA(旅游管理)硕士点,文旅学科体系建设逐渐趋于完善,同时与甘肃文旅资源优势达成了更好的匹配。
以基地为抓手,对双方如何合作进一步发掘河西走廊的文旅资源宝库,沈涵有着清晰的规划。
一方面,她希望继续完善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深化访问学者、博士生培养等方面的交流;另一方面,基地将定期举办论坛、学术讲座,引入国内外专家的前沿观点。同时,基地还将着力对接河西学院的产业资源,推动河西走廊文旅资源的实际转化和行业资源的有效对接,这也是基地的核心任务之一。
展望未来,两校在文旅资源发掘方面还有更广阔的拓展空间,沈涵计划为河西走廊文旅品牌设立品牌中心,开展文旅推广产品策划、旅游路线优化等工作,更好地整合行业资源,推动河西走廊文旅资源的高质量转化,让两校的合作关系辐射带动河西走廊的旅游产业。